绿色建筑从校园起步
没有开灯,但光线无处不在;不开空调,温度也舒爽宜人在中南大学,绿色低碳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为校园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近几年,绿色低碳正成为全世界建筑界的主要流行趋势。而绿色建筑最大的特点是节约世界资源、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在日前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校园是社会能耗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场所和示范基地,绿色建筑在校园中的建设势在必行。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的方式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建筑行动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在山东建筑大学,教学楼里人来灯亮、人走灯灭。智能照明控制管理系统已经覆盖了该校的图书馆和主要教学楼。学校160个教室的7000多根荧光灯管,从过去每月耗电量约为12万千瓦时下降到3.4万千瓦时,每月节省电费高达5.3万元。
据山东建筑大学校长王崇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该校的教学楼还创新地设计了生态防晒墙和通风降噪墙,结合光伏发电等节能技术,不仅提升了教学环境质量,还减少了能耗,也为其他教学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另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学北京大学,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将绿色建筑的概念落实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早在2009年,北京大学就启动了可持续绿色校园建设行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绿色校园大致上可以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两个方面,包括通过种种手段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保护校园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垃圾分类回收;环保教育及宣传等。
吕斌表示,国外高校的可持续校园建设着眼点主要是能源高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应用可再生资源、环境教育等详细的细节内容。这与中国高校的绿色校园理念和实践内容不谋而合。
而在吴志强看来,随国家有关标准的出台,中国绿色校园的建设还有望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吴志强透露,由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校园学组会、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下称《标准》)已通过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上报待批。
“我国目前尚缺乏以中小学、大学校园整体环境为对象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因此,编制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吴志强说。
据介绍,《标准》是借鉴美国LEED for School、英国BREEAM Education 2008、澳大利亚Green Star Education、德国DGNB专项的学校版本标准、日本CASBEE等国际主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广泛收集了近300个小学、中学、大学最佳绿色校园实践案例,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编制而成。
“为涵盖校园多栋不一样建筑的整体性,在进行绿色校园评价时,还应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更完整地体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吴志强表示,《标准》还针对学校整体建筑、环境进行了条文设置,增加了因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采用的生态技术措施的评价条文。
其中,绿色校园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场地、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与污染物控制、运行管理、教育推广七类指标组成。吴志强表示,《标准》还将学校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和运行两个阶段,设计阶段在施工图完成后评价,运行阶段的评价在运行一年并达到设计规模后进行。
“《标准》将通过占全社会总人口17%的各级学校学生向全社会推广节能科技和节能理念,充分的发挥其巨大的辐射作用。”吴志强说。
不过,中国绿色建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龚敏认为,并不是有绿色建筑的校园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校园,能否可持续发展才是绿色校园面临的最大挑战。
“绿色校园推广、教育、示范功能之重要,是其他建筑类型不能够比拟的,而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教师员工和学生组织在校园日常运营中去参加了。”龚敏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吕斌也表示,我国碳足迹的压缩空间很大,但通过更换节能设备,采用节能监控等手段显然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还是如何转变人们的观念。
龚敏建议,在中国目前社会主流意识对可持续建设的认同度尚未达到很高程度的时候,可优先考虑让一些官方或者半官方机构发挥促进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推广教育向社会传播可持续的价值观。
吕斌则表示,在大学校园里,更应该注重绿色意识的培养,从学生抓起,发挥学生引领、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