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越千年 木铎声声

发布时间:2024-10-15 03:04:01   来源:教育建筑

  学校环境是学校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成为学校教育办法的理念的物象载体。师生徜徉于其间,不光能够耳目为之一新、身心为之一惬,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校文明的传承和滋润。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地标”——也许是几百年前遗存下来的老修建、老物件,也许是先贤的新居、遗冢,也许是名人像、校史馆,也许是一棵老树、一段老墙……鉴于此,我国教师报文明版开设“钩沉”栏目,寻觅并倾诉这些“地标”的故事和含义,展示那些学校中静默着的风貌。

  拂晓的榜首缕晨光拨开东边的云层,自浅浅的缝隙挤了出来,跳落在古拙高耸的飞檐上,大成殿的屋脊逐渐被绛红色的晨曦所洇染,大殿后青白驳杂的鹅卵石小路上响起了轻盈的脚步声,幽静的学校开端在鸟儿啁啾的啼叫声中慢慢醒来。殿门翻开的吱呀声透露出深重厚重的前史回响,斑斓的阳光穿过窗棂斜斜地洒落在规整矗立的书架上,和风裹着浓浓的墨香在空阔的殿内徜徉。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从前供奉先贤至圣的大成殿,因为前史原因被学校辟为阅览室,师生你来我往的借阅和勤勉阅览的姿势,让先师孔子的抱负追求和教育内在一会儿具象化了。这便是江苏省姑苏市吴江中学,一个与千年文庙相携而生的学校。

  庄严层殿,缭以周垣,飘逸碑文,带以回廊。北宋大中祥符五年,为鼓励全国读书人而作《劝学诗》的宋真宗,遵循其兴文重教的国策,诏令全国各郡邑广建文庙和县学。是时吴江知县李恭、县尉聂复更新旧学,建成“左庙右学”“庙学合一”的祭祀孔子、施教育才的场所,名臣陈尧佐作记以录其盛事。自此,经过历代乡贤志士的开辟营建,先后建成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等,并建立兴贤斋、进德斋、日新斋、时敏斋等四斋,建号舍三十余楹,又建琴书楼。尔后,各朝各代既有损毁,也有不断的重修、扩建,今遗存自南而北有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吴江中学怀有文庙,以千年不息、连绵不停的崇文重教传统,在前史的厚重和文明的深邃中打磨着学校的底色,也打造着学校的风骨。

  跨过棂星门高高的门槛,通往大成殿的甬道两头是一个小花园,花木扶疏,中有荷池碧波涟涟,亦有嶙峋假山逶迤其间。大成殿前的两株古柏,阅历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在晨昏晦朔中以常青的姿势连续着繁荣的活力,好像在向师生倾诉着前史深处传来的弦歌木铎的故事——这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吴江中学的师生,让他们在教与学的通衢大路上勇毅前行。

  大成殿正北,拾级而上是崇圣祠,曾被学校借用为图书馆,庄严庄敬之外多了书本所带来的丰盈和情致。大成殿与崇圣祠东西两头于20世纪初修建了回廊,将两座大殿相接。回廊嵌碑,一边是《论语》名句精选,以“孔子行教图”作榜首碑为引,“仁者爱人”接续,顺次镌刻“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能够不弘毅”“知其不可而为之”等名句;另一边是《历代名人咏吴江》碑文,以西晋文学家张翰《思吴江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领起,继有白居易、杜牧、陆龟蒙、陈尧佐、苏舜钦、王安石等历代名人吟咏吴江的诗词。

  文庙以独立院子的方式坐落在学校教育区与生活区之间,院子内绿树菲薇,浓阴匝地,成为师生闲暇时安放身心的好去处。虽为“左庙右学”,但官修县学比文庙的遭受要多舛一些,一切地上修建已然杳无踪迹,只是在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其时所建的泮池和武康桥遗址,还有断碑、基础若干,现在略作复原,建成县学遗址,也成为学校一景。

  晷影暗移,壶漏悄滴,时刻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2013年。因为当地开展和城市建造的需求,坐落“江南榜首长桥”垂虹桥东堍的吴江中学易地搬家,敞开了学校的“太湖年代”。悠长的前史不能断代,厚重的文明不能舍弃,千年县学的年月印痕现已镌刻成学校崇文重教、贻厥孙谋的荦荦世相,而文庙所承载的儒家文明也渗透在学校的骨血血脉中。

  新学校学习传统书院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子格式,以明德广场为中轴打开教育、图书、试验、陈述、行政等楼宇的布局。明德广场会集移植了县学前史和儒家文明,一入正南校门,方正草坪如茵漫铺,以代棂星门。往北则仿建了北宋学宫遗址中的泮池和武康桥,再往北是石砌的三级方形渠道,渠道中心是铜制的孔子磬折立像。孔子像后是阶梯影壁,两头低、中心高,两头矮墙镌刻篆体的“仁”和“礼”,反面深绿大字题写“仁者爱人”。影壁后是四棵巨大傲岸的银杏树,枝叶婆娑,似执弟子礼随侍孔子,又以竹简形制石板镌刻《论语》全文,镶嵌在明德广场四周的粉墙之上。

  明德广场北端以图文中心楼宇收束,在图文中心楼内辟四层建造吴江中学国学馆,分为诗、书、礼、易、乐、春秋、尊经阁、明伦堂等八处馆舍,装修古雅厚拙,装修诗意悠邈。再往北是一泓碧波,取《论语·里仁》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之意,命名为“里仁湖”。湖上有拱桥,称为“里仁桥”,湖边立石,篆书刻“里仁为美”。其他景象建造,如楹联、亭名、刻石等,也处处渗透着县学遗风。

  散步在明德广场,“晴光转渌水,桥影动芹荷”,武康桥的姿容在泮池中摇曳。孔子微敛的笑脸谨饬而晏然,银杏树叶沙沙作响,浅吟低唱般倾诉着两千余年前孔子曲折传道的故事。动听的《论语》吟诵声从洙泗水边传来,在四周的碑文间共频激荡,悠悠家风、荦荦世相,并没有因易地迁建而消坠坍圮,而是在弥建弥新中心央不停,在弥仰弥尊中生生不息,在弥转弥深中念念永续。师生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立身,在浓郁的儒家文明中沾溉浸濡,刻画着自己的谦谦君子形象,既有担任亦有远志,既有任务亦有意志。

  善时知来,懂事溯往。吴江中学的现代教育肇始于1912年。112年前,如火如荼、推陈出新的动乱年代,致力于传达新思想、新知识的吴江乡贤薛凤昌和费伯埙等合力创办了吴江县立中学,以期经过新式教育完成救亡图存的革新抱负。担任榜首任校长的薛凤昌,在日据期间不畏敌寇之残酷,回绝奴化教育,终究惨遭杀害,以身殉国。如此可书于丹青竹帛者,在学校百余年新学前史上不可谓不多:为华夏兴亡奔波呼喊的革新前驱国文教师陈去病、给家园带去星星之火的员张鹤鸣、威尔逊总统号上的爱国科学家院士沈善炯……学校师生用自己的热心和举动、鲜血和生命,改写并丰厚着学校千年流注的风骨。

  迁建之后的新学校,路途及景象命名多以钩沉过往、留念前辈为主。比方,三条南北向主干道分别为思鲈大路、文昌大路、学宫大路,这是学校迁变的前史;东西支线淑英路、栋臣路、醒民路等,则是以前贤的名或字命名;校内还有揽澄湖、公侠山等景象,是以现代学校草创者费伯埙先生的名和薛凤昌先生的号命名的,“弄清一揽辔,驱狸走豺狼”。湖边缘水逶迤,有校友捐建的“历代吴江书画名人碑廊”,借乡土俊才抚育莘莘学子;山顶有老校标志性修建鲈乡亭巍峨屹立,亭名为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所题,借达人与旧迹以鼓励众辈;还有“桃园”,一方能够躬耕自种的劳作实践六合,其外围回廊嵌有新学开展之砖雕……凡此种种,无一不在濡养后之来者。

  从与县学遗址相伴、与文庙留存相拥的垂虹老校,到太湖之滨、姑苏湾畔的新校,不经意间在前史的沧桑迁谢中走过千年。现在,粉墙黛瓦、湖山映衬、水木清华的簇新学校,以江南独有的曼妙之姿,踏上一段面向未来的簇新征途。静静地站在孔子铜像前,身边一张张洋溢着阳光笑脸的芳华脸庞欢快地掠过,模糊中一驾马车载着一批想要匡济全国的师生,自远远的黄尘古道辘辘而来,洗耳恭听——笑谈声、弦歌声、木铎声,袅袅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