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设计创新 青岛多所学校新建重建改扩建

发布时间:2024-09-28 15:44:40   来源:教育建筑

  作为市民身边最熟悉的建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建筑的变化有目共睹,从小矮楼到现代化校园,从土操场到塑胶田径运动跑道,随着一批批学校新建、重建、改扩建,我市的办学条件更加优越,师生学习环境极大的提升。就像教书育人的精神历经岁月沉淀一直生生不息,伴随着代代相传的薪火,教育建筑也在一次次革故鼎新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作为岛城建校最早的中学,始建于1900年的青岛九中是洞见青岛教育发展最好的“时光滤镜”。这所学校位于上海路的老校区建筑,颇为庄重大方,欧式小楼、红色的屋顶、绿色的梁柱,外墙布满大片攀援而上的爬山虎,质朴、厚重、古典、优雅,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在这里完成学业。

  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总能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带给我们惊喜。 2017年3月,青岛九中位于西海岸的新校区启用。漫步新校园,外墙面红砖、白线和石材的运用勾勒出一股浓浓的学院风,在塑造百年老校的气质和神韵的同时,也传承和延续了青岛的建筑特色。为了强调百年老校的主题,设计团队精心设计,为九中师生布置了特别的“小惊喜”:在新校的西南角,一座砖木混合的两层小楼按照1:1比例由老校区百年历史的礼贤楼复制而来的,无声地吟唱着对礼贤文化的传承。

  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副总建筑师魏鹏所带领的广维工作室近年来专注教育建筑,打造了20余座新校园,新九中正是他们的设计代表作。 2017年,新九中以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荣获“鲁班奖”,成为青岛市建筑史上第一个获得“鲁班奖”的中小学建筑。因此,对于教育建筑规划设计,他和他的团队体会颇深。

  魏鹏认为,从学校的硬件上来说,其物理空间设置、建筑风格及材料运用,是教育建筑传承体现最明显的部分。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独特气质的写照,因此青岛的地方建筑大致也都与这种环境特点相呼应。“教育建筑也不例外,非常讲究与丘陵地貌、山海风光、欧陆风情的呼应,学校里面因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魏鹏介绍,如新九中,其建筑外立面就延续了老九中的建筑美学。 “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在延续学校风貌的同时塑造浓厚的学院气氛,形式上对德式造型进行了提炼,使建筑同时兼具现代气质与古典风格,力求在延续老校风貌的同时又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同时结合地形、利用高差,塑造富有归属感的空间场所。 ”魏鹏说。

  抛去这些最直观的表面传承,教育建筑的内核——“场所精神”更是一脉相承。 “教育建筑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空间和场所感,西方最早的学校是修道院,而在中国是书院,这种院落式、注重围合感氛围打造的布置方式,是流淌在教育建筑血液中的内容,从古至今一直是如此。 ”

  “以前的教育建筑规划设计对于设计规范执行更加严格,而现在很多新校的设计都在规范基础上做了创新,这些是依据教育模式和功能而作出的调整。比如以前学校非常强室的南向采光,而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是电教教室,这种教学模式对明亮光线比较不适应,所以现在教室设计并不是严格采取南向采光。 ”在魏鹏看来,教育模式、办学理念、教育行为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设计和空间组织,这是一种链条式的递进关系。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现在的教育建筑规划设计更加突出每所学校独特风格,建构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校园。

  以“五所外迁高中”为例,六中融合青岛的山、海元素,呈现现代派的建筑风格;九中塑造欧式学院派氛围,具备浓厚的古典风格;十五中建筑风格为新中式,体现中式古典元素;十九中为简约美式校园风格;三十九中建筑以中国海洋大学的简欧风格为基调,建构出“海大附中”个性鲜明的中学校园。

  “如今的教育建筑越来越向着‘教育综合体’的方向发展。 ”魏鹏说,原先的学校一般由一座座教育单体组成,教学楼、实验楼、食堂等相互分离,而现在很多学校都是“U型”“L型”,各种功能教室全都融合在一座建筑物中。 “这种模式下,学校的利用效率更加高,更加综合、开放。 ”魏鹏认为,适度的综合会形成更多的“留白”,而这些“留白”会成为师生的交往空间,学习、讨论、交流的环境会更加开放。

  “教育建筑和民生关系非常紧密,所以一直以来社会的关注度都比较高。 ”刘崇和记者说,近年来,青岛的教育建筑中,出现了慢慢的变多的精品工程。刘崇认为,很多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都在教育建筑中率先应用,这一方面能够带动全市建筑行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新工艺打造的新学校传达出新思想、新观念,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探索欲,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间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推动城市创新风潮的兴起。

  回顾70年历史,教育建筑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最初,学校的使用功能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一个上课的空间,加上当时的学校主要是砖石、砖木结构,受结构和材料限制,难以容纳更为丰富的功能。 ”刘崇认为,学校功能与建筑结构、建材紧密相关,相辅相成。随着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从原先“有学上”逐步转变为“上好学”,对于教育环境、教学设施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为了适应这些需求,科学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学术报告厅等各种功能教室应运而生。而要实现这些多功能教室,对于建筑结构和材料的要求也就更高。 “比如报告厅需要大跨度、大空间,传统的建造方式往往难以做到,要实现这些功能,就需要更先进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 ”刘崇介绍,跟着社会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钢混结构与钢结构逐渐向着价低质优的方向发展,建筑市场也慢慢变得成熟,曾经先进的做法逐渐普及,成为建筑业的主流。

  “学校建筑是先进教育的载体,改造社会的孵化器。 ”在刘崇看来,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场景已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孩子的天性需要释放,需要更多交往的空间和自由探索领域,对“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未来的教育建筑,可能会对学校重新定义,向着更自由、多元,更具启发性的方向发展。学校没有教学空间和游戏空间的明显界限、教室和教室之间可以自由组合、学校的室内与室外拥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空间,布局充满自然元素,孩子们可以在此随天性自在成长……这幅颇为“前卫”的画面正是刘崇想象中的未来校园的模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