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中小学一体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5-02-25 19:58:15   来源:产品展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成立于2021年初,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跨深圳市龙岗、罗湖和福田三区办学的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包括6所中小学、幼儿园,以及4所筹建学校。通过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践范式。

  2022年,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获评深圳市“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年度奖”;2023年4月,被遴选为“深圳市2022年度优质公办中小学集团培育对象”;2023年11月,入选“第三批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2022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市区各部门的支持下,深圳首个国际大学附属基础教育集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在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中诞生。

  创办以来,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始终注重专家办学治校,招揽汇集了一批教育家型书记、校长,组建集团办学顾问团队、派驻教育总监。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处处长、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裘建浩,便是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杰出教师。集团还引进了来自浙江的毛建平校长、钱希有校长、胡建军书记、史定海校长以及章民校长等。同时,对全国聘请了张敏华、吴运来、杨春生、庄惠芬等一批正高级、特级教师组建学科导师团队,指导集团学校做好学科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集团积极推动教育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日常开展常态化的全员观课、议课活动,集团领导带头进入课堂,三年来共听课近300节;对于各成员学校校长,集团要求“不离校,不离教”,切实践行“融入教育一线,到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去”的现场管理方法;实施一名导师跟进若干学生的“1+N”学生成长导师制,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学业上的辅导、思想上的引导”;同时全方面实施作业校本化,各成员学校依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学资源,设计和实施符合本校真实的情况的作业体系。

  当前,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各地纷纷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模式。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依托大学而立,先天具备与众不同的“港中深”特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打造优质基础教育集团作为大学品牌引领、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成立基础教育发展委员会,校长徐扬生担任主席,协商解决附属学校办学重大事项;设立基础教育处、组建基础教育集团,负责附属学校运营管理和大学资源下沉;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江澎任所长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在学校学科规划与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

  自成立以来,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秉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文约礼”校训,持续通过“五大少年学院”“大手拉小手”“博文大讲堂”“大学游学”等特色活动,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搭建一个多元化学习、展现自我的高端平台,并逐渐完备全学段贯通、创新融合的拔尖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夯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

  经过几年的努力,集团的科学教育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多所成员学校获评区十佳科学技术创新教育杰出贡献学校,近百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大赛中获奖。

  集团附属知新学校前身是2003年创办的龙岗区直属九年一贯制福安学校。四年前更名时,学校曾面对诸多挑战。作为一所教师队伍平均岁数偏大的学校,如何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能效?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度徘徊在中等水平,如何让教学质量走向卓越?

  知新学校党总支书记黄志表示,四年来,学校依托集团的机制体制、学术研究、科技资源、高品质人才、湾区联动和师训资源等各项优势,实现了办学愿景、学校治理、课程教学、教育评价等的全方位转型发展。

  作为一个新型的教育集团,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没有牵头学校或本部,而是采用“大学+智库+附属学校”的管理模式,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善治。

  “在这里,每个成员校都是平等的办学主体,共同参与集团的决策和管理。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龙头校+’模式,让每个学校都能在集团中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效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毛建平说。

  集团制定了清廉学校建设、书记(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融入一线的现场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指引、值周制度、财务管理、发展性评价、导师制度等40多项制度,让集团化办学有规可循、有据可行。

  裘建浩表示,集团将夯实文化生态,进一步探索“大学+智库+附属学校”的集团办学新模式,构建大中小幼相融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一流示范性学校。

  2024年11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第一期科技英苗培养计划”真正开始启动,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各个学院担任导师的19位教授、学者、小组成员,以及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5所附属学校精心选出的266名首期“科技英苗”成员相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集团第一期科技英苗培养计划的启动。

  此次担任第一期“科技英苗”培养导师的19名教授、专家,分别来自材料化学、软体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首期19个不相同的领域的“科技英苗”培养小组是按照学生对于不同导师研究方向的志趣,通过自主报名、学校推荐、导师选拔最终组成,他们将以知识铺垫、科学体验与课题研究(或赛事参加)相结合的方式,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普教育基地,参加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

  导师团队将指导学生在相关领域确定研究的小课题,并开展知识拓展、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全流程的指导,导师以前沿的科技视角和高端的实践指导,带着学员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树立科学志向。学员则在“学中思、思中做、做中创”中,学习方法,培养能力,为持续参与科学探究打下坚实基础。

  这种大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贯通培养的实施,真正将大学的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的科普教育课程。既是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对于国家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的深入贯彻,也是对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积极响应。

  学员代表汪斐棠对未来满怀信心与期待。他认为,自己这一代人不仅会成为科技的受益者,更会成为科技的创造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书写科技的新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