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发展空间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肇庆东部城区空间规划一体化编制的策略与实践丨聚焦东部城区一体化
肇庆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肇庆市委、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实施建议》(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肇庆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实施意见》不仅为肇庆的发展擘画了蓝图,更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实施意见》明确的东部城区范围,包括端州区、鼎湖区、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大型产业集聚区全域和高要区、四会市部分区域,一幅宏大的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肇庆新区作为核心,将引领这一区域的融合发展,提升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空间规划一体化编制是肇庆东部城区融合发展的第一个任务。肇庆东部城区空间规划一体化在构建过程中,关键要聚焦构建协同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土地使用规划、产城融合空间形态营造、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结合以及提升国土空间品质。
聚焦构建协同发展空间格局。 明确各区域的定位与目标,让每个区域根据其独特特点和发展需求,确立清晰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协同发展的策略规划。为此,建立协调机制是基础,包括成立跨区域协调机构,负责规划和发展协调工作,以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此外,资源共享与市场一体化也是关键,我们应促进区域间在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上的共享,消除行政壁垒,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于这些举措,肇庆能加速构建“一核多组团”的协同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以肇庆新区为核心,向周边区域辐射的发展模式。
聚焦优化土地使用规划。 全面评估土地资源,收集土地的地质、地貌、土壤类型等数据,进一步探索土地的物理属性及其潜在的发展机会。科学规划土地使用,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基于调查评估结果和产业体系分析,确定园区土地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和发展焦点。制定与园区特色相契合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合理分配各类用地、优化空间布局。强化政策引导与激发鼓励措施,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供给水平,实施差异化产业用地政策,确保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用地需求,支持企业对存量土地资源资产的盘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制定统一的空间规划指南,设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收集有关数据,进行现状分析和风险评估,制定详尽的规划方案。加强土地监管,严格执行规划确定的监督检查制度,对于不符合计划要求的项目,不得办理用地审批和土地供应手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设计,明确低效用地再开发的重点区域,合理设定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等要求。
聚焦产城融合空间形态营造。 构建东部各区(市)之间的规划协调机制,确保发展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从而形成区域发展的协同力量。拟定统一的空间规划指南,明确产城融合的目标与路径,为各区域规划的执行提供指导。完善土地使用规划,评估现有土地使用状况,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工业、商业和居住区的合理分布。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发鼓励措施,吸引多方参与空间规划的执行,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塑造产城融合的空间形态,以社区为基本组织单元,推动产城空间的融合,通过社区单元组织实施产城融合的具体策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将园区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以满足多样化活动和需求,同时促进产业集聚、提升整体效益和 兼顾生态保护。
聚焦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构建“两屏多廊一网多核”的生态保护格局。推动绿道网向绿色基础设施升级,在现有绿道网基础上,构建由区域绿地、城乡公园、河湖湿地等生态斑块和河道走廊、绿道等生态廊道构成的生态网络体系。对已建绿道的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来进行查缺补漏,确保安全高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统筹推进ECO修复,加强退化土地综合治理、水系及重要饮用水源地治理、湿地的恢复与重建及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快速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城市森林绿地建设、江河流域蓝网建设以及道路绿网建设。
聚焦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完善多层次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城镇和乡村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主体和服务业态更为丰富,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更加融合,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持续塑造山水城相融的蓝绿空间,构建城市蓝绿空间系统,通过绿色城市设计,从公共空间塑造走向城市全域的体系构建,以蓝绿网络作为韧性绿色基础设施支撑城市生命系统。城市设计由侧重于物质形态空间设计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城市设计,更加积极地从公共空间塑造走向城市全域的体系构建。强化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与展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保护单体建筑、街巷街区、城镇格局以及历史地段、自然景观、 人文环境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城市韧性安全水平,推出一系列建设高水平韧性城市的改革创新举措,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